2016年4月2日 星期六

病人最危險的時刻?也許是他離開醫師的時候

DOCTORS
Most Dangerous Time at the Hospital? It May Be When You Leave
By DHRUV KHULLAR, M.D.  MARCH 17, 2016 11:01

作者是一位哈佛醫學院和麻州醫院的總住院醫師,一日處理一位消化道出血的病人,除了立即排做內視鏡止血外,也把患者的"Lasix"利尿劑停掉,擔心血壓太低。

患者改善後想要馬上出院,醫院醫師希望他能再留觀幾天。最後還是讓病人出院了,並且提醒他出院後幾天必須要去看他原先的primary care doctor,並且調整一下藥物。

然而並人出院後並沒有立即去看他原先的醫師,拖了一個多禮拜,那時水份太多已經造成肺積水了,急診室通知這位CR,「你的病人又再次入院了」。

病人的再次入院常常是對醫師一種"a mark of shame",讓醫師覺得是不是還有什麼沒有做好所以病人那麼快的再入院?

是不是能讓病人出院常常是一個很困難的決定,因為可能還有報告結果還沒出來?藥物還在調整之中?病人身體還在恢復之中,可是病人已經想要出院了。根據統計,有20-30%不等的,在30-至90天的再入院率,嚴重的狀況可能造成病人死亡,當然還有龐大的醫療費用支出。

造成再入院率高的其中之一原因是,醫院醫師和原先病人的醫師(primary care physician)溝通不足,甚至discharge summaries在患者回到原先醫師門診時,還沒拿到手,所以有些住院計畫或是檢查報告甚至在出院後,還沒有出來,那時候醫院醫師沒注意到,原來的門診照顧醫師當然也不會注意到。

目前逐漸有推動一些作為,可以來改善以上這些由醫院出院回到原先社區醫療缺失,例如: Post-discharge phone calls, nurse-led discharge planning, visiting nurses, and dedicated “transition coaches” 都可以來降低再入院率。藥物方面由藥師們再注意藥物的交互作用,在一些高危險群甚至出院後一週就要回診,或是利用一些遠距醫療(telemedicine)或是協同一些社區醫療人員來合作。

More seamless transitions from hospital to clinic require recognizing that our responsibilities to patients continue, and sometimes increase, when they leave us.

後記:
洗腎患者若到醫院住院回來,我們也是很想要一份出院病歷摘要,若是家屬記得我們交待,或是對方醫院醫師佛心來著主動送回一份,我們都會感謝得銘感五內,然而多數是空手而回,或是再三交待,才會取得一份。若是能推動出院患者,固定帶一份出院病歷摘要,不管是家屬參考或是原來院所參考,對於患者的照顧都是加分作用。

---
Dhruv Khullar, M.D., M.P.P. is a resident physician at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and Harvard Medical School. Follow him on Twitter: @DhruvKhullar.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