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4日 星期三

沒吃早餐和心血管死亡率有關係?

Association of Skipping Breakfast With 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 Mortality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Volume 73, Issue 16, April 2019
DOI: 10.1016/j.jacc.2019.01.065

很少文章提到不吃早餐和心血管疾病的相關性,因此這標題吸引了我:

METHOD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6,550 adults 40 to 75 years of age
17 to 23 years of follow-up

RESULTS
5.1% never consumed breakfast
10.9% rarely
25.0% some days
59.0% every day

Adjustment for age, sex, race/ethnicity, socioeconomic status, dietary and lifestyle factors, body mass index,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participants who never consumed breakfast compared with those consuming breakfast every day had hazard ratios of 1.87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14 to 3.04) for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 and 1.19 (95% confidence interval: 0.99 to 1.42) for all-cause mortality.

CONCLUSIONS
Our study supports the benefits of eating breakfast in promoting cardiovascular health.

---

因此早餐一定要吃,對心血管健康有幫忙。

2019年4月13日 星期六

不反對即同意捐出器官的德國


全世界器官衰竭的病人,缺可移植的器官可用是普遍的,德國2019年4月1日,史班與其他國會議員一起提出了草案

新器捐草案:雙重反對制


其中與器官捐贈登錄相關的最核心要點如下:
1. 年滿16歲者,應至少3度得到器官捐贈相關的充分資訊,以充分思考自己如何表達意願;一年後,除非明確表達反對意願,否則即被視為器官捐贈者。反對意願必須被明確登錄在聯邦資料庫中,但當事人可隨時更改甚至取消。
2. 器官捐贈者也必須被登錄在資料庫中。
3. 倘有疑慮,當事人的家屬可在明確提出「當事人不願成為捐贈者」證據的前提下,代為決定。

如果這個法案通過,未來器官捐贈的流程將更改為:在一位成年公民死亡後,醫師將會檢查聯邦資料庫內是否登錄了死者的反對意願,如果沒有,醫師必須徵詢死者家屬,死者生前是否有任何明確的書面反對意願,或有其他形式證據,證明死者不願成為器官捐贈者。此外,除非死者生前明確授權,家屬沒有為死者決定的權利。
這個制度被稱為「雙重反對方案」(doppelte Widerspruchslösung),也就是說,必須確認死者有無登錄資料庫,以及有無向家屬明確表示其意願。在完全找不出反對意願下,死者即成為器官捐贈者。

然而,也有反對的聲音

反對修法的理由:侵犯個人自主權


史班的思考方式,引來許多反對意見。例如自由民主黨黨魁林德納(Christian Lindner)便表示:他是器官捐贈的支持者,但史班的提案是對個人自主權利的侵害。沉默,不應該被視為同意。

這個批評點出了支持與反對方最大的爭執:為什麼不能有沉默的權利?為什麼沉默者,必須被視為同意?

神學家及全國倫理委員會(Deutscher Ethikrat)主席達布羅克(Peter Dabrock)質疑:「沉默即同意」的邏輯,忽視了有些人的心智狀態根本無法處理器捐議題所需資訊,亦無法做出重要決定,而這樣的「沉默」者,其身體卻會自動被國家徵用。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germany-organ-donation
https://www.zeit.de/wissen/gesundheit/2018-09/widerspruchsloesung-jens-spahn-organspende-neuregelung

默認捐贈(Opt-out)VS  自願捐贈(Opt-in)


香港現時採用「自願捐贈」(Opt-in) 模式,有意在身故後捐出器官的市民,需要事先登記,以表明身故後捐贈器官的意願。環顧大部分東南亞國家,除新加坡外,還有加拿大、美國、英國、澳洲都採用這方式。

歐洲國家則大多採用「默認捐贈」(Opt-out) 模式,政府假設所有民眾都在同意身故後捐出器官,不同意者需以書面形式提出「不捐贈」意願,但最終會否捐贈器官則會尊重家屬的決定。目前全球至少有超過20個國家或地區採用「默認捐贈」模式,包括西班牙、瑞士、法國、意大利、比利時及新加坡等。

但「默認捐贈」不是萬靈丹,並非所有採用這方法的國家有很高的器官捐贈率。希臘,盧森堡和斯洛伐克都是「默認捐贈」,但器官捐贈率比「自願捐贈」的加拿大低。連西班牙國立移植組織(Spanish National Transplant Organisation)主席亦曾明言「默認捐贈並不是提升捐助率的主要因素」。瑪麗醫院器官移植聯絡主任古慧敏認為,完善的溝通網絡及通報機制、由醫生負責向死者家屬提出及解釋器官捐贈、醫療體系將器官捐贈放在重要位置,及有完善的前線醫護和社區訓練亦是提高器官捐贈率的因素。

不過無可否認的是,數據正告訴我們「默認捐贈」普遍會提升器官捐贈率。外國政府近年都施展渾身解數,在「默認捐贈」外等提供誘因,吸引更多人捐贈器官。
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25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