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6日 星期四

益生源(prebiotics)與益生菌(probiotics)在腎臟病和肝臟病的作用

近期在腎臟與透析和台灣醫界雜誌不約而同提到腸道益生菌對於腎臟和肝臟的影響,要如何增加好菌?減少壞菌?廣告說的「胃腸顧得好,快樂活到老」,是有道理的。

腎臟與透析 28 卷2 期,92-96 頁 (2016 年6 月)
Kidney and Dialysis Vol.28, No.2, pp. 92-96 (June, 2016) 吳紅蓮

重點摘要:
多食用益生源(prebiotics)如膳食纖維、抗性(不容易消化)澱粉及寡醣(水果等),可以提供大腸益菌發酵原料,幫忙產生維他命(K, B12, B1, folic acid),增加免疫力 。或是直接服用益生菌(probiotics),主要有乳桿菌(lactobacillus)、比菲德氏菌 (bifi dobacteria)。而動物蛋白質發酵產生毒素如酚(phenols) 及吲哚(indoles) 的量多,這些代謝產物會加速病人心血管疾病及腎功能惡化及骨頭病變。

益生源的來源
鼓勵病人每餐蔬菜至少半飯碗以上。寡糖也是益生源,也是養好菌的原料,有果寡糖、木寡糖、乳寡糖,半乳寡糖、異麥芽寡糖等,寡糖也是治療便秘及降低毒素的好方法。纖維對腎臟病病病人的好處:1. 養好菌;2. 降低發炎;3. 降低尿毒素;4. 減少對苯酚及吲哚( 二者是糞臭素來源);5. 減少心血管疾病;6. 降低血脂;7. 增加鈣的吸收;8. 降低血磷;9. 幫助排便;10. 預防癌症;11. 控制血糖;12. 控制血壓;13. 降低骨質疏鬆;14. 增加抵抗力;15. 病原菌。




另一方面在,
台灣醫界 2016, Vol.59, No.8 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NAFLD)致病機制的探討 ∼著重於腸道菌群所扮演的角色 文、圖∕譚健民

摘要:
雖然NAFLD本身的三酸甘油脂過度囤積的現象, 普遍存在於個體過重以及肥胖人口群中, 但由動物實驗以及臨床經歷, 亦顯示腸道菌群(gut microbiota) 在NAFLD的致病機制中也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其本身不僅可加強腸壁的完整性,並由此降低腸壁通透性,再加上阻止細菌移位(bacterial translocation) 以及內毒血症(endotoxemia) 的形成,並進一步減少氧化反應及肝細胞炎性反應的損傷,以達到提高NAFLD組織學狀態的改善。

腸道菌群中的益生菌
1907 年,俄國學者Élie Metchniko 首先在保加利亞居民中,發現在其所攝取的發酵牛乳中含有「乳酸菌」,並得知這種乳酸菌可以抑制消化道內的有害細菌物種,且與該居民普遍存有長壽的現象有關,而由此宣稱乳酸菌具有益於人類健康及促進壽命延長的功效。直到1965 年才被 DM Lilly 與RH Stillwe 二名學者提出「益生菌」(probiotics) 的名稱。基本上,腸道菌群本身會形成一個複雜的微生態環境。人類胃腸道內存有約10^14 CFU (colony-forming unit,菌落形成單位) 的細菌,重量約為1.3 公斤,其數量亦超過人體細胞10 倍,其中包括有大於10^4 的細菌物種,而大部分尚未被培養出來,更有許多尚未被確認的。大部分細菌屬於厭氧性,不同部位的腸道其細菌數量及組合亦不一樣。菌數由胃臟開始存在,並逐步在空腸、迴腸及結腸中增加。腸道菌群本身的組合亦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飲食的不同而有所改變。理論上,腸道菌群已被証實在腸道免疫系統的形成中,發揮關鍵作用的角色,其亦可影響全身性免疫系統的功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