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文獻回顧
內科學誌 2016:27:123-134
胡雅惠 吳寬墩 吳允升 等人
台北慈濟醫院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
台灣大學附設醫院 心臟內科 新陳代謝暨內分泌科 腎臟科
台灣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研究團隊 TAIPAI
這次內科醫學會,有個時段是專門談內分泌,和腎臟科相關的是「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就在熟識的腎臟上方,因此吸引了我的注意。胡醫師報告時,引用了剛出刊的內科學誌「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文獻回顧」,特別摘錄重點供大家參考。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primary aldosteronism;PA) 來自於腎上腺皮質分泌過多的醛固酮,
其臨床病徵的印象是高血壓與低血鉀。單側腺瘤(aldosterone-producing adenoma;APA) 及雙
側增生(bilateral adrenal hyperplasia;BAH) 是最重要的兩種亞型,前者多數可以單側腎上腺
切除治癒,而後者以藥物治療為主。
診斷第一步是利用血清醛固酮濃度(plasma aldosterone concentration;PAC) 與腎素活性(plasma renin activity; PRA) 之比值(aldosterone to renin ratio;ARR) 做為篩選檢驗(screening test),接著以確認檢測(confirmatory tests) 確診 為原發性高醛固酮症,再以電腦斷層判斷病灶型態,但仍必須施行侵入性的腎上腺靜脈採血 (adrenal venous sampling;AVS) 或非侵入性的核子醫學腎上腺掃描平面造影(NP-59 SPECT/CT) 來定位做為手術部位的依據。
文獻業已證實長期處於過多的醛固酮會對身體多個器官造成傷害或影響其生理功能,包括心臟、血管、胰臟、腎臟、副甲狀腺及骨頭等等,此外原發性高醛固酮症的病患也常表現焦慮及心情低落。
原發性高醛固酮症是最常見的內分泌高血壓(endocrine hypertension) 原因之一,盛行率亦相當高,許多研究指出高血壓族群中約有5-13% 的病患是原發性高醛固酮症,而在頑固性高血壓(resistant hypertension) 族群中更高達約20%。
國人對原發性高醛固酮症臨床病徵的印象是高血壓與低血鉀,但值得注意的是,整體而言病患出現低血鉀的比例大約9-37%,換句話說大部分的高醛固酮症的病患並沒有低血鉀。在醛固酮分泌腺瘤中,低血鉀的比例大約佔一半左右,但在雙側增生的病患比例較低大約只有17%。
1 則留言:
感謝張醫師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