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31日 星期六

善終

DOCTORS



A ‘Code Death’ for Dying Patients


Gary Waters/Getty Images
這文章談論的真是很重要的議題,作者是一位ICU的負責醫師,職責就是盡全力把患者從鬼門關前搶救回來(Code Blue),但是最後救回來的結果常不儘如人意,留下了許多殘疾。

而這作者這裡提出,我們應該有一個「Code Death」。

在20世紀初時,醫療還不發達,死亡就是人生必然的一部份,大家皆能坦然接受,看著以下文字,真讓我不斷點頭稱是,想想現在的醫療狀況,又是搖頭嘆氣。

Until the early 20th century, death was as natural a part of life as birth. It was expected, accepted and filled with ritual. No surprises, no denial, no panic. .... The patients were kept clean and as comfortable as possible until they drew their last breath.

現在的怪異醫療現狀下,醫生必需要儘全力,用盡一切儀器來阻擋死亡、插管、葉克膜等。

身為醫生的我們,必需重新學習,這「古老的死亡藝術」。就如同產婆幫產婦接生一樣,雙方要準備好面對最好的結果,也要能接納最不幸的噩耗。(這讓我想到最近的婦產科新聞,家長們只能接受好的,不能接納有殘疾的,有殘疾的十字架,就全部給婦產科醫師背了,這真是令同業的我不寒而慄)。

We physicians need to relearn the ancient art of dying. When planned for, death can be a peaceful, even transcendent experience. Just as a midwife devises a birth plan with her patient, one that prepares for the best and accommodates the worst, so we doctors must learn at least something about midwifing death.

文中詳述了,作者執行Code Death的過程,和家屬溝通好後,幫患者衣容整理好、拔管。讓家屬和患者能相處,醫護在旁協助最後的時光,住院醫師處理airway,intern處理藥物,醫學生準備面紙給家屬,當然還有呼吸治療師和護理人員。患者在拔管後一小時往生,數天,或是一週,最後的時光,留給自己的家人和朋友,而不是插管躺在ICU床上。

因此作者大聲疾呼,我們要再重新學習「Code Death」,因為它和搶救生命的「Code Blue」一樣重要。不只要學習救病人,也要學習讓病人善終。

 It should become a protocol, aggressive and efficient. We need to teach it, practice it, and certify doctors every two years for it. Because helping patients die takes as much technique and expertise as saving lives.

Jessica Nutik Zitter is an attending physician at Alameda County Medical Center in Oakland, Calif. She is board-certified in both critical-care and palliative-care medicine.

後記:
這和柯P的生死學,有異曲同工之妙。最近診所一位住院3個月高齡患者回來了,狀況不是很好,血壓低,意識不清,多重疾病。透析過程中真是驚險,家屬還是不完全放棄。我心想,總是要和家屬談一下萬一狀況不好時怎麼辦?先生很了解,說應該的,馬上簽了DNR,診所內同仁也好配合。生死學,也許是我們都應該再學習的一門課啊!

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網看一下影片
生死的智慧:柯文哲 (Wen-je Ko) at TEDxTaipei 2013:
http://youtu.be/N0zhdMwD2Z8

2014年5月26日 星期一

推薦:鴨嘴大夫部落格:一語驚夢中人!

這個部落格的文章也訂閱了1-2年了,因為一位婦產科前輩竟然是法律專家,這不是現在醫療崩壞的下,醫師最需要的嗎?由醫師自己人寫的法律文章,最能切中我們的要害。這期的一段文字,真是令我點頭稱是。在一些醫療爭議中,常會有論點說,醫師不可以輕易道歉以免不可收拾,也有另一方來自西方(?)的論點說要道歉才能得到患者的諒解,莫衷一是,看了這期的鴨嘴大夫文章,讓人恍然大悟,詳情請見內文。最方便的能追蹤到這部落格文章的方式就是訂閱電子報,推薦給大家。

本文經過鴨嘴大夫的同意後轉載。

鴨嘴大夫

張醫師:
     No problem,很高興您也是有心人,不過麻煩您轉載時附記一下出處即可。
    您的網站原文資訊不少,我也會鼓勵我的法律系學上多多上網學習學!


                        Sincerely  yours
                                                             
  MD,LLM,PhD  敬上
                                               
電話:(02)2595-5575 傳真:(02)2592-3654

 鴨嘴大夫部落格
訂閱電子報

一.網主的話(歷史回顧請到「網主語錄」
 
一.    昨天下午3:00PM,銘傳大學醫事法規小組在鴨嘴大夫診所例行舉辦外國文獻選讀,題目是How Expert Witness Rules May Harm Defendant Doctors(專家證人制度可能會傷害被告醫生),由小兒子Bob教授擔任講評。討論到美國的道歉制度時,期刊提到:在美國醫療糾紛時,醫師若能向病人或病家先行對病人道歉制度Apologizing to Patients,最新統計認為,醫師認錯說I am sorry之後,醫病關係馬上變佳,撥雲見日誤會冰釋,情勢逆轉,賓主盡歡言歸於好,結論是認為道歉制度是最佳的風險管理政策。
二.    鴨嘴大夫還在納悶說,台灣的病人口口聲聲都說:「我們不要一毛錢,我們只要真相」,但任憑醫師說破嘴,說產婦羊水栓塞是不可抗力的醫療意外生產風險,與醫療行為無關,但有那一位家屬不會認為,醫師當然不會說他自己有錯?檢察官更是正義澟然:被告當然說他自己沒錯!(不自證己罪)。所以結論就是醫師鐵定一定有過失不敢講,醫師死不承認都差點被生吞活剖了,如今再坦白道歉I am sorry!不當場被義憤填膺家屬活活打死才怪。但為什麼美國民眾會那麼有水準?除了美國醫療糾紛不以刑事訴訟為主,醫師即使認錯也不會有牢獄之災外,因醫師執業都要強制買足額的責任保險,保險公司也都能包辦一切調解理賠事宜,讓當事人退居第二線,醫師不必親上火線,只要道完歉就可高枕無憂了,但美國民眾都如此知書逹理,寬宏大量嗎?
三.    最後還是Bob教授講出了一個重點,鴨嘴大夫才霍然開朗。原來Bob教授指出說:在美國有30幾州推行道歉制度,但道歉的配套法規是道歉的內容,日後不得當作呈堂證據,有如在我國,即使調解不成立,病人也不能把調解內容,當作醫師認罪的證詞一樣。原來還有這一層保護措施在為道歉制度把關呢,真是一語驚夢中人!
四.    許多國外醫師學成回國演講,宣導醫療糾紛時,就直勸台灣醫師要學美國醫師一樣勇敢的向病人道歉認錯,這些醫學專家口沫橫飛他怎懂,國情民俗迴異,教育水準不同,法律伺候類不同,重點就是沒說出道歉了之後,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任人宰割時要怎麼辦?因為這些醫學專家,不懂美國法律,情有可原。
五.    至於台灣近年來醫師法律人群雄併起,風起雲湧各據山頭,正如鴨嘴大夫一樣,唸法律有如瞎子摸象,又只學到皮毛,專用西洋棋玩象棋指鹿為馬,不學無術。搞了半天,天天在鼓吹醫師要道歉,結果把當事醫師置之死地而不復生,那知道其實美國法背後,還有這種不當呈堂證據的配套措施?醫師法律人只知一再鼓勵醫師沒事沒錯也要道歉,最後害醫師自己怎麼死的也莫名其妙不知道,信不信由您!
top.gif (5224 bytes)回首頁

2014年5月15日 星期四

醫療經濟學(Health economics)

BUSINESS DAY

Cost of Treatment May Influence Doctors




醫生在醫治患者時 ,是否需要幫患者考慮到醫療經濟學(Health economics)?在某些科的治療,可能會有保險不給付的項目,例如:風濕科免疫抑制制、血腫科的化療藥物或是心臟科的塗藥支架。然而,這些動輒幾萬元的自付額,每個患者都付得起嗎?醫師應該要每個患者都給一樣的建議嗎?若不給同樣的建議,醫師不是應該要不分貧富的醫治患者嗎?怎麼可以有差別待遇?

然而現在,社會上或是醫界上,慢慢地能接受經濟因素也是一項重要的考慮因子。

The cardiology societies say that the idea that doctors should ignore costs is unrealistic because they already have to consider the financial burden placed on the patient, if not society. “Protecting patients from financial ruin is fundamental to the precept of ‘do no harm,’ ” the societies wrote in their paper outlining the new policy.

“We couldn’t go on just ignoring costs,” Dr. Heidenreich said.

在腎臟科,若是遇上上高血磷合併高血鈣的病人,最好的是非鈣非鋁的磷結合劑,然而,一個月5-6千元的藥費,也不是每人皆能負擔的。不能負擔昂貴藥物的患者,我們還要向他提這些治療選項嗎?另外,一些營養狀況差,白蛋白值低,有胺基酸點滴可用,不便宜也是要自費,要提起嗎?提這些自費的藥物,在傳統包山包海的健保海中,醫師告訴患者,有沒有可能讓患者心裡覺得是醫師個人的因素?而不是是為了患者好?這些因素都是我們要考慮的。

2014年5月9日 星期五

社團法人高雄市腎臟關懷協會> 腎友經驗分享專區 > 輔導經驗分享

社團法人高雄市腎臟關懷協會> 腎友經驗分享專區 > 輔導經驗分享 http://shar.es/Swk3P via @sharethis

情義相挺,讓社會更美好-張智鴻 醫師
2013-11-03 | 腎臟協會

就業服務
從離開高雄長庚醫院,自行開立透析(洗腎)診所以來,我經由近距離和患者幾乎24小時的接觸,

才深刻了解到患者在進入長期透析後,身體和心理所受到的衝擊,無法用言語形容。在身體的變

化上,身為醫護人員的我們,當然會盡全力協助,讓患者的身體恢復的更好;然而,在心理方

面,包含信心的重建,以及早日回到社會職場,重拾工作熱誠,這就有賴社會大眾的愛心了。




幸而有社團法人高雄市腎臟關懷協會的就業媒合服務,可以聚合社會上眾多的愛心支持,幫助轉

介這些有工作能力的腎友協助進入職場,這也是對於社會上某部份的不正確聲音,例如「把洗腎

當作無效醫療」,做最好的反聲明。因為,在診所內多年以來,若是有工作職缺,一定首先以腎

友為主,尋找適合的人選,因為我們最了解,腎友其實身體狀況是可以應付絕大多數一般事務的

工作內容,而且對於工作上的配合度,也是非常良好。




若是一時之間找不到合適的工作人選,向高雄腎臟關懷協會就服員(黃惠芬等人)告知職缺,也能

迅速地協助診所找到其他身障者人選,以協助診所事務可以順利運作。在如今這社會大環境之

下,身為雇主的我們更應該要多多提供工作機會,給予社會上需要協助、需要一份工作的弱勢族

群,有如此善意的就業服務協助,更值得鼓勵及支持,不管身在何處,同時讓我們為這社會盡份

心力,讓社會更美好。
- See more at: http://www.kidneycare.org.tw/?Page=BulletinDetail&Guid=d08b8e8c-89da-0d81-6591-4b0cc3f787fb#sthash.GNyOqSdT.dpuf

新手上任

DOCTOR AND PATIENT

Are Med School Grads Prepared to Practice Medicine?

Third-year Georgetown medical students getting ready to meet with a patient/actor.Kevin Wolf/Associated PressThird-year Georgetown medical students getting ready to meet with a patient/actor.
看了這文章,又讓我的思緒回到10多年前當intern時的記憶。這文章中提到,主治醫師交待護士,若是病人發燒要抽血檢查,然而病人血管太難抽了,所以護士call R1住院醫師來抽。抽血的現場只見患者手臂,腿上佈滿針孔,地上滿是用過的紗布、酒精綿,塞住的空針筒和針筒的包裝紙。後來,病人生氣的把醫師踢開,說「你再靠近我,我就揍你」

私底下,這位R1住院醫師無奈的說,「在醫學院時沒有人教我們打針或是抽血啊!」

沒錯,到現在我都還記得進入intern前,在大四時做實驗,同學們互相抽血,我第一次抽同學的靜脈血,手不由自主地抖著不停。還有,當兵時第一次幫阿兵哥on iv留置針時,心裡的不確定感。

在當intern時,run到不同科時,學習內科的開order、on NG、on Foley、心電圖,外科術前的prepare list、換藥、刷手,個個是學問,個個是學校所沒有教的,全賴同學們或是學長姐的傳授。

暑假時,也有人說這時候,儘量不要到醫院,會有“July effect” ,因為都遇到新手醫護。然而,現在的醫學中心也都有臨床技能的教學,Objective Structured Clinical Examination (OSCE),這也是醫學教育進步的一部份。

2014年5月2日 星期五

回到自費醫療市場?

U.S.|THE TEXAS TRIBUNE

Doctors Shun Insurance, Offering Care for Cash

from New York Times



照片小字說明:
DOCTOR'S VISIT
$50.00
DAY / NIGHT CLINIC
MON thru SAT 9 am - 9 pm
WALK-INS WELCOME

PROITTO INSURANCE




At his office in Laredo, Tex., Dr. Gustavo Villarreal treated Sebastian Acosta on Wednesday. His practice, which follows a “direct primary care” model, does not accept insurance, but rather charges a flat $50 fee for most visits.CreditEddie Seal for The Texas Tribune


在德州一個城市,Laredo, Texas,有1/3的居民活在貧窮的邊緣,一位醫生Dr. Villarreal,他選擇不加入醫療保險,改收自費現金,每次美金$50元。

這位醫師不加入醫療保險給付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有我想最重要的是,「Texas’ sky-high rate of residents without health coverage」,因此,跳出保險給付是有道理的。

但這文中也列舉了醫療保險的問題,看到以下這段話,我心裡感到心有戚戚焉:

Doctors who use the model, which they call “direct primary care,” say they can keep their costs down by avoiding the bureaucracy of the health insurance system and the high processing costs — including additional staff — associated with accepting coverage.

這些自費基層診所醫療大致是做basic or preventive care,例如:看感冒,輕微感染,外傷,或是DM,骨鬆的長期照顧。當患者需要做進一步檢查時,就會給予轉診給有醫療保險給付的院所。

當然站在公衛專家的角度,太多的自費院所,這樣Obama的Affordable Care Act推行起來,困難就會高許多了。 然而,站在這些做自費醫療的醫師們角度,因為保險給付的複雜,惱人的文書行政作業(沒特別說明,是像我們的抽審或是核刪嗎?或是,點值下降?)甚至規定醫師們看診的時間,或是日期,讓醫師們想要退出保險給付。

文中這位醫師,
In Laredo, Dr. Villarreal has had a different experience. His business model frees up time for him to see more patients, he said, without the added costs that come from filing insurance claims. He still sees 40 to 60 patients a day, he said, 20 of whom tend to be new to his practice.

“To me, there’s no other way I would practice medicine,” he said. “You feel like you’re a doctor again.”

後記:

1) 這文章很有趣,讓我們看一下,也許不久將來即將全面進入醫療保險時代的美國,和我們之前成立全民健保,這過程是否有不同?

2) 高雄復興路一家皮膚科,蔡皮,只看自費,每次約收費NT$150,就和健保差不多,晚上也是人聲鼎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