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洗腎患者之前有胃潰瘍病史,近日來又胃痛發作,患者同意再做一次胃鏡檢查。雖然沒有看到潰瘍,但是因為有看到胃息肉(polypoid),所以做了切片。
胃鏡報告如下:
Gasrtic polypoid lesions,antrum,bx done
胃病理切片報告如下:
STOMACH, BIOPSY
----- ACUTE AND CHRONIC INFLAMMATION WITH BACILLI (桿菌)
看到病理報告,趕緊找了胃腸科醫師,因為這桿菌有可能是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所以開始三合一療法。因為在慢性胃、十二指腸疾病的患者,若是不根除幽門螺旋桿菌,這些疾患是不會好的,而且可能造成癌化。
幽門螺旋桿菌也是成就2005年諾貝爾醫學生理獎(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05 Barry J. Marshall, J. Robin Warren)的功臣。然而,在1870-90年,義大利和德國科學家即發現在狗的胃中有桿菌,能在酸性環境中生存。
Timeline of peptic ulcer disease and Hp
1899年,波蘭的教授(Walery Jaworski),在人體胃中發現這相同的桿菌,並且懷疑這菌和胃疾病相關,並且寫在 "Handbook of Gastric Diseases"中,但是因為是用波蘭文,所以沒有引起太多的注意。
直到1982,由澳洲的兩位科學家(Robin Warren 病理科醫師 and Barry Marshall 消化系住院醫師)觀察到某些胃炎病人和他們的胃切片,因而再度發現這古老的細菌,並且在人體外成功的培養它(因為這菌很難培養!),並且指出胃疾病和這細菌的相關性(在過去常認為胃疾病是由壓力或是辛辣食物所引起)一開始這理論也是不受醫學界所重視,因為消化醫學與微生物學之學者均認為(或是老師說的?),在胃中強酸環境下,不會有細菌生存,多年來沒有人挑戰這個想法。
這二位醫師一開始誤認為它是曲狀桿菌 (Campylobacter)(事實上不是的!),因此用微嗜氧 (5%的氧氣)的方法培養。真是誤打誤撞,因為幽門螺旋桿菌在無氧環境或者普通大氣 (氧氣為21%)中均無法生長。幸運也不是第一次就降臨,因為直到第38次的培養,剛好在1982 年4月的復活節,終於長出了透明的菌落。最後,為了証實此菌真的會致病,Marshall甚至自己吞下了幽門螺旋桿菌的培養液,結果他得了胃炎,真是符合神農嘗百草精神。
附上 幽門螺旋桿菌的顯微照片:Pylorigastritis picture from wikipedi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